近年來國內有多個臨床專業發布了各自領域的DILI相關專家共識,但其相應證據選擇和評估標準欠規范。為提高我國臨床醫生對DILI的認知并開展相關科研工作,避免診療實踐中的困惑,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組織國內有關專家在認真系統總結國內外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力求公正和獨立地起草了《藥物性 肝損傷診治指南》(以下稱《指南》)。
鑒于《指南》篇幅所限,在國家“十二五”重大專項課題支持下,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藥物性肝病學組特編寫《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解讀》,以期對當前所認識的DILI流行病學、發病機制、病理改變 、臨床類型和表現、診斷和鑒別診斷、治療原則、預防和管理進行全面描述,并對DILI的未來研究方向進行相關展望。希望《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解讀》能對《指南》有一個良好的補充,對肝病相關臨床和基礎工作者了解DILI的診治現狀和進展有所裨益。
一、背景 二、流行病學 (一)發病率和流行趨勢 (二)引起DILI的藥物 (三)危險因素 1.宿主因素 2.藥物因素 3.環境因素 三、肝臟對藥物毒性的耐受性、適應性與易感性 四、發病機制 (一)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的直接肝毒性 (二)特異質性肝毒性 1.藥物基因組學相關的遺傳多態性 2.氧化應激與線粒體損傷 3.炎癥的作用 4.內質網應激 5.適應性免疫攻擊 6.藥物與細胞死亡機制 7.恢復性肝組織修復對DILl轉歸的影響 五、DILI的病理分類 (一)肝細胞損傷型 1.急性小葉性肝炎 2.慢性小葉性肝炎(簡稱慢性肝炎) 3.其他少見類型 (二)膽管損傷型(膽汁淤積型及混合型) 1.急性膽汁淤積 2.慢性膽汁淤積 (三)血管損傷型 1.IPH 2.SOSVOD 3.肝靜脈血栓形成 (四)藥物相關肝臟腫瘤 六、DILI的臨床分型和表現 (一)DILI的臨床分型 1.固有型DILI和IDILI 2.急性DILI和慢性DILI 3.肝細胞損傷型、膽汁淤積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損傷型DILI 4.其他類型DILI (二)DILI的臨床表現 七、實驗室、影像和病理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二)影像檢查 (三)DILI新的生物標志物 (四)病理組織學檢查 八、診斷和鑒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其他肝損傷病因的排除 2.有基礎肝病時DILI的判斷 3.多種病因并存時DILI的判斷 4.iSAEC的DILI生化學判斷標準 5.肝活檢的時機 (二)因果關系評估方案 (三)DILI的診斷流程 (四)DILI嚴重程度分級 (丑)DILI的規范診斷格式 (六)鑒別診斷 1.鑒別診斷要點 2.與經典AIH等的鑒別 九、DILI的治療 (一)停藥 (二)藥物治療 (三)肝移植 十、DILI的預后 十一、DILI的預防、管理與展望 (一)預防和管理 (二)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藥物性肝損傷(DILI)病理改變圖譜 (一)藥物性肝損傷病理分類附圖 (二)附圖所用染色方法 附錄二 不同類型病理改變對應的藥物信息 附錄三 藥物性肝損傷病理組織學改變嚴重程度評估指導 附錄四 RUCAM因果關系評估量表 附錄五 可引起生化異常的部分非藥物性肝損傷因素 附錄六 血液生化異常非DILI相關因素的鑒別 附錄七 結構性專家觀點程序(SEOP)評估DILI因果關系的操作流程 附錄八 縮略語中英文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