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是使用頻率很高的中藥。此藥首載于《神農 本草經》并被列為上品,陶弘景言“此草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并將其尊為“國老”。素有 “十方九草”“無草不成方”之說,皆因甘草乃至甘至純之品,功效多樣,應用廣泛,受到古今醫家的高度認同。楊柏燦主編的《至甘至純:甘草新論》通過 查閱大量的有關甘草的古今文獻,詳盡介紹了甘草的歷史沿革、文化屬性、古今應用規律與影響因素,并對甘草的功效及應用禁忌進行了深度發微,同時概述了甘草的現代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
本書著重于甘草的古今應用,資料翔實,視角獨特,可供中醫藥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尤其是中藥學方向的臨床醫師、教師、科研工作者及醫學院校學生參閱。
第一章 甘草沿革 第一節 甘草的本草沿革 一、甘草實名考證 二、甘草產地變遷 三、甘草品種考證 四、甘草炮制方法 五、甘草的性能 第二節 甘草的功效運用沿革 一、先秦兩漢時期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隋唐五代時期 四、宋金元時期 五、明清時期 六、近現代 第二章 甘草的文化屬牲 第一節 甘草的藥名文化 一、“甘”與甘草 二、“國老”與甘草 三、文學作品與甘草 第二節 甘草的哲學思想 一、正名與甘草藥名 二、陰陽學說與甘草 三、五行學說與甘草 四、中和之道與甘草 第三節 甘草的飲食文化 一、維生文化與甘草 二、養生文化與甘草 三、區域飲食文化與甘草 第三章 甘草功效發微(一) 第一節 補益 一、補心 二、補肺 三、補脾 四、補肝 五、補腎 六、助陽化陰 第二節 解毒 一、解熱毒 二、解食毒 三、解藥毒 四、解胎毒 五、解蛇毒和蠱毒 六、解癌毒 第三節 止咳 一、祛痰止咳 二、利咽止咳 三、清肺止咳 四、補肺止咳 五、散寒止咳 第四節 緩急 一、緩急止痛 二、緩急舒筋 三、緩急安神 四、緩急解熱 第五節 調和 第四章 甘草功效發微(二) 第一節 甘草調和的含義 一、調和的含義 二、甘草“調和”的名稱 三、甘草調和的實質 第二節 甘草對藥物性能的調和 一、調和藥性 二、調和藥味 三、調和升降浮沉 四、調和歸經 五、調和潤燥 第三節 甘草對藥物功效的調和 一、增效 二、緩效 第四節 甘草調和的影響因素 一、甘草的性能與調和 二、甘草的功用與調和 三、甘草的應用與調和 四、甘草的生物特性、產地與調和 第五章 甘草古今應用規律 第一節 甘草劑的分布規律 一、歷代甘草劑的比例 二、甘草劑的分布規律 第二節 劑型規律 一、劑型與朝代的關系 二、劑型規律探討 第三節 炮制規律 一、炮制與朝代的關系 二、炮制規律的探討 第四節 用量規律 一、用量與朝代的關系 二、用量規律的探討 第五節 配伍規律 一、配伍與朝代的關系 二、配伍規律的探討 第六節 病證規律 一、病證分布與朝代的關系 二、病證規律的探討 第六章 甘草應用禁忌 第一節 甘草的病證禁忌 一、中滿忌甘草 二、嘔家酒家忌甘草 三、痰飲水濕忌甘草 四、下焦病證慎甘草 第二節 甘草的配伍禁忌 一、十八反之反甘草 二、海藻反甘草 三、大戟反甘草 四、甘遂反甘草 五、芫花反甘草 六、結語 第三節 甘草制劑的使用禁忌 一、臨床常用的甘草制劑 二、單用甘草制劑禁忌 三、甘草制劑聯用西藥禁忌 四、合理使用甘草制劑的建議 五、結語 第七章 甘草的現代實驗研究 第一節 甘草的主要成分研究 一、三萜皂苷類 二、黃酮類 三、其他 第二節 甘草的藥物效應動力學研究 一、抗病毒 二、抗菌 三、抗炎 四、消化系統的作用 五、免疫調節的作用 六、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七、抗腫瘤、抗突變 八、祛痰止咳平喘 九、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十、解毒 第三節 甘草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 一、吸收 二、分布 三、代謝和排泄 第四節 甘草的安全性研究 一、急性毒性 二、慢性毒性 第八章 甘草的現代臨床應用 第一節 甘草湯劑及其提取物制劑的臨床應用 一、甘草湯劑的臨床應用 二、甘草提取物制劑的臨床應用 第二節 甘草復方的臨床應用 一、炙甘草湯 二、芍藥甘草湯 三、甘草瀉心湯 四、甘麥大棗湯 五、大黃甘草湯 六、甘草附子湯 七、甘草干姜湯 八、桂枝甘草湯 九、桔梗湯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