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廣泛收集及整理近年來國內外特應性皮炎基礎及臨床研究的最新文獻資料,結合作者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論述了特應性皮炎的流行病學、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鑒別診斷等,詳細介紹了特應性皮炎的中西醫治療,共計11章。治療方面,西醫注重控制病情,緩解癥狀,中醫重視整體論治,強調治本。這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在本書中均有體現,同時收納了生物制劑、小分子制劑及外用磷酸酯酶抑制劑等特應性皮炎治療熱點內容,精選了特應性皮炎名老中醫的治療經驗與醫案等。

目 錄
第一章
概述與流行病學1
第一節概述 / 1
一、 中西醫對特應性皮炎認識的進展 / 1
二、 特應性皮炎與過敏進程 / 2
第二節特應性皮炎的流行病學 / 3
一、 流行特征 / 3
二、 危險因素 / 5
第二章
特應性皮炎的病因病機11
第一節中醫對特應性皮炎的認識 / 11
一、 古代中醫對特應性皮炎的認識 / 11
二、 現代中醫對特應性皮炎的認識 / 13
第二節西醫對特應性皮炎的認識 / 14
一、 病因 / 14
二、 發病機制 / 18第三章
特應性皮炎的臨床表現29
第一節特應性皮炎的臨床分型 / 29
一、 基于臨床表型分型 / 29
二、 基于內表型分型 / 31
第二節特應性皮炎的癥狀 / 32
一、 瘙癢 / 32
二、 疼痛 / 34
三、 皮膚干燥 / 34
第三節特應性皮炎的皮損 / 34
一、 皮損類型 / 35
二、 皮損分期 / 35
三、 病程分期 / 36
第四節特應性皮炎的次要皮膚表現 / 38
一、 白色糠疹 / 38
二、 毛周角化病 / 38
三、 眼瞼皮膚炎 / 39
四、 眶周黑暈 / 39
五、 DennieMorgan線 / 39
六、 眶周粟丘疹 / 39
七、 唇炎 / 39
八、 耳下裂、耳后裂和鼻下裂 / 40
九、 頸前皺褶 / 40
十、 乳頭乳暈皮炎 / 40
十一、 掌跖皮炎及手掌和足底紋理增多 / 40
十二、 外陰皮炎 / 40
十三、 血管反應性改變 / 41
第五節特應性皮炎的伴發病癥 / 41
一、 哮喘和過敏性鼻炎 / 41
二、 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 / 42
三、 尋常型魚鱗病 / 42
四、 眼部合并癥 / 42
五、 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炎 / 43
六、 汗皰疹 / 43
七、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 43
第六節特應性皮炎的并發癥 / 44
一、 感染(細菌、病毒、真菌) / 44
二、 紅皮病 / 44
第七節特應性皮炎相關綜合征 / 45
一、 WiskottAldrich綜合征 / 45
二、 Netherton綜合征 / 45
三、 高IgE綜合征 / 45
四、 Schwartz綜合征 / 46
五、 Hurler綜合征等 / 46
第八節特應性皮炎嚴重程度評估 / 46
一、 臨床癥狀與體征評分系統 / 46
二、 儀器評估 / 50
三、 生物學評價指標與生活質量評估 / 51
第四章
特應性皮炎的實驗室檢查55
第一節檢查目的 / 55
第二節變應原體內試驗 / 55
一、 皮膚點刺試驗 / 56
二、 特應性斑貼試驗 / 59
三、 食物激發試驗 / 61
第三節變應原體外試驗 / 62
一、 原理 / 62
二、 臨床意義 / 62
三、 變應原特異性IgE檢測 / 62
四、 變應原特異性IgG檢測 / 63
五、 其他 / 63
六、 檢測程序 / 64
第四節皮膚屏障功能檢測技術 / 65
一、 經表皮水分流失 / 65
二、 角質層含水量 / 65
三、 皮脂含量 / 65
四、 表皮pH值 / 66
第五節微生物檢測 / 66
第六節病理學檢查 / 66
一、 普通病理 / 66
二、 蛋白質組學 /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