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新課程設置,優化實踐環節。充分考慮國家對智能制造人才培養的政策和制度層面的要求,改進傳統教科書內容陳舊、滯后時代和行業發展的狀況,植入企業的相關內容和案例,確保教材在內容上技術先進、工藝領先、案例新穎;并在每章開始增設與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接軌的“學習成果達成要求”,明確學生應達成的能力要求,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在專業學習領域的國際化視野。
2.創新編寫模式,實現產教研用融合。由高等院校、行業協會、學會、名企共同參與編寫,充分發揮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和行業組織在教材建設中的作用,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內容技術互補、資源共享,突出專業和應用實踐特色。
3.創新內容形式,優化教學方式。突破傳統教材模式,依托增強現實(AR)等技術,將智能制造仿真場景、實驗實訓操作視頻、材料顯微組織放大圖片、智能機器人技術演示動畫、國內外名企案例展示等多種數字資源與紙質產品交互,以直觀、形象、標準、泛在(便取)的方式提供給學生,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改進學習效果,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第1章 緒論
1.1 互換性概述
1.2 本課程主要學習內容簡介
第2章 孔與軸的極限與配合
2.1 極限與配合的基本詞匯
2.2 孔、軸《極限與配合》國家標準
2.3 國家標準規定的公差帶與配合
2.4 常用尺寸孔、軸公差與配合的選用
2.5 線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第3章 長度測量基礎
3.1 測量的基本概念
3.2 尺寸傳遞
3.3 測量儀器與測量方法的分類
3.4 測量誤差和數據處理
3.5 計量器具選擇
第4章 幾何公差及幾何誤差檢測
4.1 零件幾何要素和幾何公差的特征項目
4.2 幾何公差的標注
4.3 幾何公差帶
4.4 公差原則
4.5 幾何公差及其未注公差值
4.6 幾何公差的選擇
4.7 幾何誤差的評定與檢測原則
第5章 表面粗糙度輪廓及檢測
5.1 表面粗糙度輪廓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5.2 表面粗糙度輪廓的評定
5.3 表面粗糙度輪廓的技術要求
5.4 表面粗糙度輪廓技術要求在零件圖上標注的方法
5.5 表面粗糙度輪廓的檢測
第6章 光滑極限量規
6.1 基本概念
6.2 泰勒原則
6.3 量規公差帶
6.4 量規的設計
第7章 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合
7.1 滾動軸承的組成與分類
7.2 滾動軸承的公差等級
7.3 滾動軸承內徑和外徑的公差帶及其特點
7.4 滾動軸承與軸和外殼孔的配合及其選擇
第8章 普通螺紋的精度與檢測
8.1 有關螺紋的基本概念
8.2 普通螺紋的精度
8.3 螺紋檢測
第9章 漸開線圓柱齒輪精度及檢測
9.1 齒輪傳動的使用要求
9.2 齒輪加工誤差及其檢測
9.3 單個齒輪誤差及其評定指標
9.4 齒輪副誤差及其評定指標
9.5 漸開線圓柱齒輪精度標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