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介紹的針刺療法——“腕踝針”,其針刺部位只局限在腕部和踝部,是一種簡單易學、使用方便、安全無痛、應用廣泛、獨具特色的針刺療法。應用該針刺療法時患者無任何不適,該療法極易被患者所接受,特別適合基層醫生和全科醫生學習使用。腕踝針由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張心曙教授于1966—1975年經大量臨床實踐驗證而發明,因只在腕部和踝部行皮下針刺以治病而定名。
腕踝針的基本方法是: 將身體兩側包括四肢各分6個縱區,在腕部和踝部的6個縱區內各定1個針刺點,縱區和與其對應的針刺點用同一數字按1~6編號;在身體的中段相當于橫膈的位置劃一條環體橫線,分身體為上下兩半,病在上半身針腕部的針刺點,病在下半身針踝部的針刺點,根據病癥所在的區選取同一編號的針刺點;針刺時采用皮下淺刺法,要求不出現酸、麻、脹、痛等針感。
腕踝針對臨床各科常見的百余種病癥有效,見效也快,特別是對各種痛癥療效確切,有時甚至“針到痛除”。腕踝針的產生受傳統針灸的啟示,但其理論和方法卻不同于傳統針刺法,更趨于簡單明了,初學者容易理解和掌握。
傳統針灸的經絡學說將身體劃分為三陰三陽,腕踝針所劃定的六個縱區,與經絡皮部的分區大體相似;經絡以四肢部為“本”,頭身部為“標”,許多要穴都位于四肢肘膝以下,腕踝針在腕踝部規定6個針刺點,符合傳統針灸學“上病下取”的治療規律;腕踝針采用的沿皮下平刺法,實即《難經》所說“臥針而刺之”的“刺衛無傷榮”的刺法;腕踝針對針刺方向的規定,還印證了“針向病所”的重要性。這些是腕踝針療法對弘揚傳統針法所做出的貢獻。按照傳統的針灸學理論,針刺時要“得氣”或“氣至病所”才能產生療效。腕踝針卻要求針刺時不引起任何針感。而且,越是沒有針感,療效越好。這是對傳統針灸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給傳統針灸帶來新的思考。
自腕踝針誕生至今40余年來,國內外公開出版的腕踝針專著有10余種,發表的有關腕踝針應用與研究的期刊文獻和研究生學位論文等達600余篇,文獻數量逐年遞增,特別是近10年,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隨著腕踝針療法的不斷發展,腕踝針對針灸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受腕踝針的啟發而產生了浮針療法、皮下針療法、皮下留置針無痛療法等多種新療法。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中醫科和第二軍醫大學中醫系長期堅持腕踝針的臨床應用和推廣,系統開展了腕踝針療法的繼承、整理和研究工作。2002年,張心曙教授和第二軍醫大學中醫系主任凌昌全教授、針灸推拿學教研室周慶輝教授等將腕踝針自創始初期至創立后30余年來所積累的病例資料、研究進展,整理成《實用腕踝針療法》一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后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多次重印,成為暢銷書。
2013年,第二軍醫大學中醫系腕踝針研究團隊啟動了本書的編寫工作。本書除了闡述腕踝針的理論和操作方法、臨床應用經驗,還介紹了腕踝針療法應用與研究的新進展,客觀全面地展示了腕踝針療法的發展歷史和研究成果。歷時3年有余,新書編纂完成并付梓印刷。為了便于廣大讀者通過自學掌握腕踝針療法,新書配以大量演示腕踝針操作的圖片,并附腕踝針療法教學視頻光盤一張。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上海市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項目和上海科技專著出版資金資助以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著名針灸學家、上海中醫藥大學李鼎教授為本書題寫了書名,在此深表感謝。張心曙教授已于2014年駕鶴西去,享年91歲,但他勇于創新,孜孜求索的科學精神卻激勵著我們將其開創的腕踝針事業不斷發揚光大。謹以此書的出版緬懷張心曙教授為針灸學術的發展所做的杰出貢獻。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腕踝針的特點和優點
第二節 腕踝針的創立與發展
第二章 腕踝針基本理論和操作方法
第一節 基本理論
第二節 操作方法
第三章 腕踝針臨床應用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痛癥
第三節 神經精神疾病
第四節 內科病癥
第五節 婦科病癥
第六節 兒科病癥
第七節 皮膚科病癥
第八節 五官科病癥
第九節 外科骨傷病癥
第四章 腕踝針研究
第一節 從經典中探尋腕踝針療法之理論根源
第二節 腕踝針的作用機制探討
第三節 一種用于腕踝針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假針刺對照方法
第四節 一種腕踝針人體模型
第五節 腕踝針創新探索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