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的《中國醫學史講義》共分七章,主要包括醫藥的起源、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醫藥衛生發展的狀況,并通過代表性的事件、人物和著作,說明這些時期的醫藥成就和對后世中醫學發展的影響。對于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醫藥學,除介紹其發展狀況外,也簡要地闡述了在這一時期中醫學受當時統治政權的影響而發展緩慢的史實。本書末附有中國醫學大事年表。
本書對各歷史分期未按現行內容作改動,以保持原貌。
《中國醫學史講義》可供中醫藥院校師生、中醫自學或愛好者閱讀參考。
目錄
第一章 原始社會——遠古~公元前22世紀
第一節 醫藥起源于勞動
一、衛生保健的起源
二、藥物的起源
三、外治法與針灸的起源
四、導引的起源
第二節 原始的世界觀對醫藥的影響
第二章 奴隸社會——公元前22世紀~前1066年?(夏~商)
第一節 醫藥的初步發展
一、釀酒和醫藥的關系
二、湯液和藥物治療
三、醫療工具的改進
第二節 對疾病的認識
第三節 衛生保健的概況
第三章 封建社會(一)——公元前1066年?~公元220年
(西周~東漢末)
第一節 醫藥衛生的發展
一、時疾病的認識與衛生工作
二、醫事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 醫學理論原則的確立
一、《內經》的產生
二、《內經》的基本精神
三、《內經》的價值及其影響
第三節 藥物學的發展
一、《神農本草經》的成就
二、制藥化學的興起
第四節 醫家的貢獻
一、扁鵲
二、淳于意
三、涪翁和他的弟子
四、華佗和他的弟子
第五節 臨證醫學的發展
一、張仲景的生平23
二、《傷寒雜病論》對辨證施治的貢獻
三、《傷寒雜病論》對方劑學的貢獻